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旅游优惠 旅游优惠

佛前十不求_佛前十不求一定要记住

zmhk 2024-05-19 人已围观

简介佛前十不求_佛前十不求一定要记住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佛前十不求的信息,并尽力回答大家的问题。让我们开始探讨一下佛前十不求的话题吧。1.

佛前十不求_佛前十不求一定要记住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佛前十不求的信息,并尽力回答大家的问题。让我们开始探讨一下佛前十不求的话题吧。

1.佛前许愿不能实现的原因

2.什么是佛教的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

3.多少佛前香火客,只求如愿不求禅

4.拜佛有什么讲究?

佛前十不求_佛前十不求一定要记住

佛前许愿不能实现的原因

        佛前许愿不能实现的原因

        佛前许愿不能实现的原因,佛前许愿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存在久远,现今仍是很多人都有所了解,其实生活中很多方面都是有讲究和说法的,以下了解佛前许愿不能实现的原因。

佛前许愿不能实现的原因1

        心诚则灵,心信则成。很多人拜佛面对佛时,心是诚的。但是拜完佛转身离去背对佛的一瞬间,马上就把佛爷爷抛到九宵云外去了。佛前是一种诚信的言行,佛后又是虚假的一套,佛前讲诚信,佛后弄虚作假。人前有一套,人后又有一套。这种人在糊弄了佛的同时也在是糊弄自己,所以自己在佛前许下的愿是难以实现,也在情理之中了。

        佛家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没有说有求就应,有行就报。所以在拜佛时,首先要付出自己的善行善意,只有有善行善心之人才能与佛心沟通,才能得到佛的佑护。

        很多人拜佛时用自己肮脏贪焚邪恶的心去面对佛祖的善心、慈悲心。这时佛祖肯定是不高兴的`,因为你狭隘、偏执、自私、邪恶的心沾污了佛祖那颗慈悲善良心,所以你求的愿望是得不到佛祖的认可的,最终不能实现就很正常了。

        有的人心诚心也善,但是去寺庙求佛之后不但没见转机反而灾祸连连,其实这与人自身的阴气阳气旺衰相关。有的人自身阴气太旺,命中五行太弱,这种人是不适合求佛面佛的。求佛面佛容易加重自身的阴气,于阳气有损伤。所以拜完佛后运气转差也就不足为奇了。佛主静为阴,道主动为阳。这种人信道是不错的选择。

       

        所以不论与人沟通还是与佛沟通。都要有诚信,有善心,做善事。时时处处心要诚,心要善,行要善。与人相处是这样,与佛相处也是这样。

        我有一位朋友,他定期去寺庙拜庙,不过他去拜佛与别人不同,他从不许愿。虽然不许愿,但他的事业一年一个台阶,每年都在上升,公司越做越大。后来我问他,你不许愿为什么还要拜佛?他说,拜佛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善行善德,提醒自己不要做恶事,多做善事。是啊,有善行善德之人还用许愿吗,人生自会向好的一面去发展。时时处处用善心行善举,心中有佛行中显佛终得佛佑。

        印光大师开示:

        无论在家或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贪念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它消灭。

        要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心存慈悲。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修行,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佛前许愿不能实现的原因2

        有五种因缘,佛菩萨不会成就你对财富和地位的追求

        第一,“见彼有情,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

        菩萨看到这个“有情”,他对于财富地位有重大的业障。

        这个重大业障有两个解释:

        一是他本身福报不够,承当不起,你没有那个福报,菩萨施给你也没有用。

        目犍连尊者,明明拿饭菜给他母亲吃,他母亲因为没有福报,她看到的饭菜是猛火,那有什么用呢?

        所以你本身没有福报,就算菩萨赐给你,你看到珍宝,你也是等于没看到,因为你本身福报不够。

        二是你内心有种种的遮“障”,你有那个福报,但是你有“障”碍。

        怎么说呢?

        你看到别人享受安乐的时候,你生起嫉妒心,去破坏别人的安乐。

        这个时候,你得到财富地位的时候有遮障,你要先忏悔。

        就是说,你本身对财富地位:第一你缺乏福报,第二你本身有遮障。所以菩萨不布施财物,因为纵使布施,你也得不到。

       

        第二,“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

        《摄大乘论·本增上慧学分第九》说你有这个福报,你也没有遮障,但是菩萨看到你得到财富地位,会障碍你修学善法,财富使令一个人放逸。

        你带一点贫穷,你还会努力、很认命地去布施、持戒积集资粮;

        你财富现前,你就被眼前的因缘所转,所以富贵修道难,所以菩萨不布施是这样的道理。

        第三,“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离现前故。”

        菩萨看到众生生命当中,带一点点缺乏、带一点点痛苦,你容易厌离眼前的生死,而发起出世的道心,你会有道心修行,你不会被眼前的小花所迷惑。

        第四,“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为积集不善法因故。”

        说一个人要得到财富、地位,你就产生了骄奢之心。骄慢、奢侈,就广造杀盗*妄的罪业。

        第五,“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便作余无量有情损恼因故。”

        你的地位很高,掌握了权势、掌握了财富,你就会做出对众生很多损恼的因缘。

        “是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所以菩萨看到众生没有断恶修善的因缘,就不布施财位。

        所以有时候我们向佛菩萨祈祷,有时候会灵验、有时候不灵验,就是这样子。菩萨只有让你有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因缘,才会灵验。

佛前许愿不能实现的原因3

        观音菩萨有求必应,为什么你的愿望没有实现?

        都说观音菩萨有求必应,可有时候,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你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你所求菩萨的事,并没有事事如愿,也不可能事事都能有求必应。

        有人可能会怀疑,是不是观音菩萨不喜欢自己,或者自己烧的香烧了,拜菩萨不够心诚,所以菩萨不愿意保佑自己。如果你有这种想法,还是收回吧,因为你根本不了解菩萨。

        真正的观音菩萨,并非是有求必应的,如果真的有求必应,大家都不用去努力了,都跑到寺院排队求菩萨就好了,要什么得什么,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观音菩萨在民间,有这很崇高的地位,正是因为这句有求必应,其实真正的菩萨,确实是大慈大悲的人,也是愿意去帮助任何人的,但菩萨也没有办法改变一件事情,那就是个人的因果。

       

        这世间的因果,谁也无法改变,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改变它,而菩萨的有求必应,只是一种愿力,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善缘。比如我们在求菩萨的时候,往往会心生善念,如果善念一起,就会种下善因,善因就会带来善果。

        所以说,真正保佑我们的人,其实是我们自己,这就好像我们非常想成为一个人,我们以他为榜样,我们不断鞭策自己,让自己成为他那样优秀的人。在这过程中,菩萨就起到了标榜的作用,但真正决定我们命运的,其实还是我自己。

        虽然自己的努力很重要,但菩萨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如果没有菩萨,也许你也很难成为那个优秀的人。还要注意一点,如果你开始努力向善了,无论你身在何处,是否拜过观音菩萨,这种善行善念,都不会消失。

        所以说,菩萨最喜欢的人,其实是那些心地善良,乐善好施,常种善因的人,这类人无论是否在佛前求菩萨,菩萨都会保佑他的。相反如果一个心地不善之人,所求也皆是不善之事,那么菩萨就不会应他。

        如果你经常在佛前许愿,愿望都没有实现,不如去观察一下自己,是不是菩萨最喜欢的人,自己的行为,是否违背了因果。

        观音菩萨不会保佑恶人,也不会无视善良的人,这与我们是否拜了菩萨无关,一个常种善因的人,无需谁的保佑,自己的善因就会保佑自己,一帆风顺,万事如意。

什么是佛教的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

       元妙叶禅师《宝王三味念佛直指》云:详夫一心平等,体性无亏。虽缠绵于业识之中,靡不有出尘之志。方欲究道,魔境先彰。一事亏心,万善俱失,成小败广,得者还稀。况乎物欲交倾。死生迁变,递相仿效。易地皆然。使如来三大阿僧祗劫不惜生命所得法门,因兹障碍,退其心故,一旦在我而灭,可不痛伤。既为释迦之子,不以力争,坐令法界群有,永失慧目,甚于割切身肉也。今依佛经立十种大碍之行,名十不求行。

        下十段每段第一句标起。第二句反明病根。第三句详列病症。第四句出正义。第五句显力用。

       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

       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骄奢起必欺压一切。体难本妄难亦奚伤。以患难为解脱。

       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学躐等必未得谓得。解障无根障既自寂。以障碍为逍遥。

       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愿不坚。愿不坚必未证谓证。究魔无根魔何能扰。以群魔为法侣。

       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志轻慢必称我有能。成事随业事不由能。以事难为安乐。

       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则亏失道义。亏道义必见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缘。以弊交为资粮。

       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内必自矜。内自矜必执我之是。悟人处世人但酬报。以逆人为园林。

       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意有图必华名欲扬。明德无性德亦非实。以市德为弃屣。

       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必动。痴心动必恶利毁己。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为富贵。

       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人我未忘。存人我心怨恨滋生。忍抑为谦抑我何伤。以受抑为行门。

多少佛前香火客,只求如愿不求禅

       佛学入门——三归五戒十善四摄六度

       谈到佛法,就必须从三皈依谈起。什么叫三皈依呢?就是以“佛、法、僧”作为我们立身处世的准则。

       “佛”是个具有真知灼见、大觉大悟的人,他是我们人类最慈祥、伟大的导师,所以我们要向他学习。

       “法”是佛所觉悟的真理,是一盏不灭的明灯,能够引导我们走向幸福、快乐的境地,所以我们要深入研究。

       “僧”是个严守戒律、传承佛法的出家人,他们抛弃人间五欲,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是我们在生活中,最亲近的、看得见的老师,我们要向他们请教。

       “三皈依”有二种形式

       一、参加佛寺或佛教团体的宗教仪式,在佛前正式决定以“佛、法、僧”做立身处世的准则,这样就是一个佛教徒了。

       二、如果真正没有出家僧人的地方,也可以自己跪在佛前、菩萨形像前,虔诚地心念口言三次:“弟子某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以“佛、法、僧”作为我今后立身处事的准则。这种人虽然没有参加“皈依”的宗教仪式,他心口一致,当然也是佛教徒了。从今以后我是佛教徒了,应共同为社会服务、为人群造福。同时也要“立志”自勉,自己警惕自己:“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一定要把往日的坏思想、坏习惯、坏行为改过自新,一切以佛的教导为依归,爱国家、爱人民、爱社会、爱亲友、爱父母、爱子女、爱眷属、努力实践佛的教诲,自我完成伟人高尚的人格——人格的完成就是佛了。

       综合以上所说的,要想做个佛教徒,认真实践佛的教诲,以达到成佛的目标,修行的途径是这样的:信→解→行→证 :用简单的话来说,我做了佛教徒。信仰了佛教以后(信);就得认真去研究佛学,了解佛的理论(解);知道佛的真理以后,还要进一步地去实践,照着佛的教导去修行(行);这样,精进不懈,贯彻始终,最后一定能够得到涅槃的快乐,(涅槃,就是没有疑惑、烦恼、超越了生死的意思),亲自证明了佛所说的一切道理——众生都是未来的佛,终有一天都会成佛(证)。

       佛法,是重修证的,不是知道一些就算数的,如能依教奉行,则功德无量,知而不行,则等于无知。就五戒来说,数字虽小,分量很重。在家出家,如能守持五戒,可以称为清净居士,清净比丘,而且能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断诸恶法,行诸善法,逐步趋向解脱。在世消灾免难,健康长寿,受用如意,众人受敬,善名流布,身心安乐。去世不堕三途,常生人天,受胜妙乐,乃至超凡入圣,成佛度生,其功德实在不可估量。如居士破此五戒,不仅不是清净居士,而且不能进受大小乘戒,一切律仪不能护持,一切善法不能增长,更谈不到成佛度生了。出家比丘,以前四戒为根本戒,应清净受持,不得毁犯,譬如一切植物,根被破坏,枝叶花果皆不得生,如人断头,不可复活,于僧团中不得共住,永弃于佛门之外,死后堕落三途,长期受苦。

       因此,希望各位,不要好高鹜远,要脚踏实地,先从五戒修起,戒杀、盗、*、妄语、饮酒。

       怎样戒杀呢?上自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蜎飞蠕动,微细昆虫,凡是有生命的动物,都不能有意杀,教他杀,随喜赞叹杀;被杀的众生肉,都不应吃。当念众生如父母,如同六亲眷属,如同自己身体,等无差别。古人说:“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菩萨戒中就有一条“不食肉戒”,因此,汉族佛教徒千余年来,一直是吃素不吃荤,已成为优良传统。不仅如此,更应对一切众生,常起慈悲爱护之心,勿起贪?杀害之念,常护生,常放生,不打人,不骂人等等,在日常行动中多方面去修持戒律,才是真正佛弟子。

       怎样戒盗呢?我们对公共财物,私人财物、寺庙和僧众财物,不能侵占,乃至一针一草,不得不给而自取,或窃取,或诈取,乃至违反世法偷税漏税,无票乘车,冒名顶替,贪污舞弊等,都不应为。不自盗,不教他盗,不见盗随喜。我们佛弟子,对于财、色、名、食、睡等五欲,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应当守护,勿起贪心。做到清心寡欲,勤俭持家,廉洁自重。

       怎样戒*呢?在家居士,唯制邪*,除正式配偶外,不可有任何*秽行为。出家比丘,全断*欲,如或干犯世间一切男女,都叫破戒。经云:“生死根本,欲为第一。”又说:“*佚而生,不如贞洁而死。”因此,我们佛弟子,应当誓守此戒,常修不净观,多多念佛,避绝犯缘,克制欲念。

       怎样戒妄语呢?妄语有四:一者妄言,谓口是心非,欺诳不实;二者绮语,花言巧语,伤风败俗;三者恶口,骂辱毁谤,恶语伤人;四者两舌,向此说彼,挑拨是非。还有一种大妄语,如凡夫自称圣人,说我已证罗汉等,其罪极重,更不应犯。以上四种妄语,要坚持勿犯,另一种方便妄语,是为了救人急难,护他生命,方便权巧,说些慈悲利济的话,不算犯戒。如果为了方便自己,说假话,打妄语,应立即忏悔,不可再犯。

       怎样戒饮酒呢?学佛人一切酒皆不可饮,除因重病,非酒莫疗者,所谓药酒,还应告知大众,方可饮用。无病,一滴不可沾唇,古代有一优婆塞,因破酒戒,遂致五戒俱犯,种种过失,由此产生。贪饮酒者,迷了心窍,失了智慧,易出事故,犯法丧生,因此,学佛入防患未然,应持酒戒。

       我们将入佛门,先要皈依三宝,既进佛门,必须受持五戒,这是我们学佛成佛的基础。因此,我们应把五戒学习好,守持清净,不可有一点违犯。如果能这样,才能不失人身,不堕三途。在守持五戒的同时,还要积极奉行十善。

       第一、不杀生而行放生、救生、护生。对人类应常行救死扶伤,敬老怜贫,保育幼儿,帮助残废,救人急难,调解纠纷,以及社会福利、公益慈善,维护和平等公共事业,都要当仁不让,见义勇为,对众生也要学古人“水中救蚂蚁,行路不伤虫,卷帘归乳燕,怜峨不点灯”。随时随地常行慈悲,广修方便,见生即放,见难即救,等观音之慈心,行普贤之愿海。

       第二、不偷盗而行施舍。如缺衣施衣,缺食施食,求财送财,求法说法;又如看到盲人搀一手,看到腿脚不方便的人扶一把,人在急难帮一下,人在迷途送一程,思想不通的加以劝导,吵嘴打架的给予劝解,老人跌倒扶他起来,见到寻短见的设法挽救,需要帮助的人为他出点力,做点事,如此等等,乐善好施,见义勇为,出钱出力,舍己利人,都是功德无量的好事。

       第三、不邪*而修梵(清净)行。出家人应全断*欲,在家居士除正式夫妻外,不乱搞男女关系。依戒修行,看经念佛,洁身自好,自净其意,敬事三宝,孝养父母,亲近良师,远离恶友,深信因果,广种福田,学修正法,断除邪见,自行化他,同成佛道,是为梵行。

       第四、不妄言而说老实话。《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我们是佛弟子也就要不打妄语,不混淆是非,不颠倒真理。

       第五、不绮语而说质直语。《法华经》云:“若欲说此经,当舍嫉恚慢,诌诳邪伪心,常修质直行。”学佛人,直心是道场,应当存直心,说直话,修直行,这是佛教徒本色,花言巧语,哄人骗人,非佛弟子所应为。

       第六、不两舌而说调解语。《成实论》说:“善心劝化,虽使别离,亦不得罪。若以恶心,令他斗乱,即是两舌,得罪最深,堕三恶道。若得为人,世世得敝恶眷属。”因此,我们在人与人之间,在遇矛盾争吵,都应善意调解,排难解纷,解怨释结,息事宁人。

       第七、不恶口而说柔软语。《法华经》云:“是人口清净,终不受恶味,以深净妙声,闻者皆欢喜。”我们学佛人,要慈悲忍辱,出言吐语,自当“柔和顺善,而不卒暴”。别人听来,也就欢喜接受,假设口出粗言,疾声厉色,辱骂诽谤,别人固然痛如刀刺,自己也难免招受苦报。

       第八、不贪而修不净观。对治贪欲。贪欲有五种,即财、色、名、食、睡。使人造业受苦,是障碍修行成道的主要因素。

       一、贪财:对于财物我们应不悭贪而慈心施舍——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财物,但欲归我,叫做“贪”。悭贪严重的人,他为不择手段去猎取财物。根本不考虑法律、正义、良心、和他人受损害等等。既得之后,又防恐散失,千方百计,保持安全,市场变动,提心吊胆,患得患失,惶惶不安,心为财累,不得安宁,这种人怎能修行圣道呢? 所以我们学佛人要慈心舍施,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把合理谋生得来的钱财,用以奉养父母师长,教育子女,帮助亲友急难,救济病困孤苦的社会福利事业,此是佛法的劝人慈心舍施以对治悭贪的方法。什么事都有因缘,因缘成熟时,财物就聚集,因缘分离时,财物就散失。聚得多的,失得也快,你不舍财,财将舍你,这是一定规律,不是人力所能挽回,悭贪有什么用呢?佛曾经说“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

       二、贪色:是指男女之间的*欲,*欲是从爱念生起的,因为爱他(她)身上的这样那样美好优点,就发生追求的念头,为了达到目的,就不惜财力、功夫,不辞赴汤蹈火,不顾性命地位,甚至皇帝也不愿做,不爱江山爱美人。战场上咤叱风云的将军,在女人前面俯首贴耳,唯命是从。历史上才志过人的俊杰,他们很多失败在女人身上,所以有“英雄难过美人关”之句。为什么有这样大的迷惑力呢?原来这是我们众生的生死根本,(从*欲生)《圆觉经》上说:“欲从爱生,命因欲有,爱欲为因,爱命为果。”所以佛制,比丘必须断*欲,才可了生死,如不断爱欲,比如煮沙想成饭,任他坚苦修行无量世,终不能成佛,因此出家人以断欲为第一戒(主要戒)。那末怎样断*呢?断*应该先从断爱上着手,就是说从思想上开始。 第一、尊重他们,视一切女人如姐妹母女一样,不起邪心。第二、不净观。我们认为可爱的对方身体,实际上是很不清净,可爱的只不过外表一层表皮使你迷惑罢了,剥去外皮,只是一堆脓、血、痰、唾、屎、尿、筋、骨……等等腥臭之物,哪一样使你留恋可爱呢?在显微镜下是各种虫类成堆蠕动,互相吞食,剩余分泌物,通过各个孔道及全身毛孔排出体外,即屎、尿、汗、垢不净之物,在X光下是可怕的骷髅一具,骨架一堆。 在红外线仪器下所见的是红、黄、绿三种色彩旋转不停所构成的人体。经过透视分析,不见得有什么可爱的东西在里面吧!人的身体是息息在变化的,难免有种种疾病。想到生病时的涕唾屎尿,吐呕抽搐,疮烂脓流呻吟悲泣、乃至癫狂愁苦种种情形,你还爱得起来么。还有睡熟时身体僵直形同死人,及流涎鼾声,蓬头磨齿,梦言惊呼你还有爱心么?青春不常驻、转眼已老年,那时发白面皱,耳聋眼花,腰佝背驼,行动蹒跚,那时还有爱欲否?直到最后死时:昔是浅颦轻笑,已成僵尸一具,逐渐发青发胀,流水流血,皮脱肉落,面目具非,最后只剩枯骨一具(详见九想观)昔日所迷恋的原来本质如此。上面所说的身体上种种不净事实,是要使我们从理智上清醒过来,减轻爱念,割断*欲。一个人抱住一个满盛屎便臭秽的皮袋睡觉,总不是滋味吧?

       三、贪名:名誉是好事,它是工作后自然产生的,得了名誉骄傲自满,便不会进步了。念念不忘于名誉就是贪名。不是你的功劳,硬拉在你身上更不应该,有人为了要名,宁愿化了很多钱去活动,也有为了胜过他人,要面子赌气不赌财,也有的人做种种好事情,目的是为了一个好名声,学佛的人为求名闻利养都是不对的,名声越大,攀缘越多,就不能清净修行了。名、实际上是个抽象的概念,没有实质,但却比财、色更细微深入,难放难改。同事二人,一同工作,成绩一样,表扬了他,没提到你,心中终有些不平,受到几句诽谤就寻死寻活。偶然和大人物讲几句话,拍个照,或获得了世界性奖状,就终身念念不忘,这不都是为了名?有一些人说:大丈夫不流芳百世,也当遗臭万年,贪名到入地狱也不怕,可见得贪名的危害性多么严重。佛经上说:“比如焚香,烟出香尽”可为贪名者戒。

       四、贪食:食欲是与生命同来的。目的是治疗饥饿,维持生命,标准应该是一个饱字,但是贪食的人吃饱了还不算,要吃好吃多,讲鲜味,讲营养,讲阔气,讲排场,讲调味。考究色、香、味等等。原来山珍海味,人参鹿茸还不够,甚至蜗牛、蚂蚁之类亦列为上品,为了贪吃,杀害大量生命,化费无数钱财,浪费宝贵时光,消耗有用精神,反而使身体造成种种疾病,因为高蛋白、重补品不是每个人吸收得了,而动物尸上各种毒菌所繁殖的病毒,也被吞入肚内,还有被杀时一股怨气,在血液中产生毒素,附在肉上,即是尸毒,尸毒虽经蒸煮毒性难以消灭。种种荤腥油腻吃得多了,慢性疾病中毒、死亡必定相继发生,所以平常人的疾病和死亡从过量饱食中来,占绝大多数,饥饿致死者极少(灾荒除外)。佛教是提倡素食的,第一为了慈悲心,不忍食其肉。第二清洁卫生,保证健康。第三经济节约。还可减少市场压力。第四简单省时,多余时间可看经用功、所以信佛人以素食节约为宜,用功的人经常过午不食。佛时印度名医耆婆说:“比丘患病,减食为宜”。可见贪食不可取。

       五、贪睡:睡眠能调节身体疲劳,醒后精神充沛,可继续工作,睡过了头,就是贪睡,反而使头脑昏沉提不起精神来,养成贪睡习惯的人,越睡越想睡,多睡的人肌肉松驰发胖,精神萎糜不振,工作没有干劲,事业没有信心,念佛修定时坐下来就睡着了,这种人做不好任何一种工作,何况学佛是节眠用功的事,贪睡虽不是什么罪恶事,佛教认为它是一种过失,一生中大好辰光都在昏睡中浪费了,所以佛说:“咄咄为何睡,螺师蛤蚌类,一睡一千年,佛法不闻知”。可为警惕。上列五种贪欲,略说一些,供大家参考,总的来说,贪的根本是身体,身体是罪恶的聚集点,(八大人觉经:形为罪薮)。我们为爱护身体而造罪,现在知道这个身体是不净的,无常的,就不为它做种种恶事了,这是治贪欲的方法。

       第九,不嗔而修慈悲观。《法华经》云:“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大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智度论》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行菩萨道者:“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我们佛弟子应当学佛菩萨的慈悲喜舍,视一切众生,如父如母如六亲眷属,常思与乐拔苦,不应怀?恨恼怒之心,让他离苦得乐才对。

       第十,不痴而修因缘观。《缘起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看到一切事物都是缘生缘灭,因果相续,在空间上是无量无边,相互依存,错综复杂的联系着,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相续不断,循环往复的流转着,形成“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因果关系,一切聚散成败,还有什么事情想不通呢?以上十善法,要从身口意三业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着力去修,务使三业清净,六根纯和,远离五欲,不染六尘,做一个清净的佛弟子。我们佛弟子,不仅要懂得一些法相名词,增加一些佛学知识,更重要的,要有真切地信解修证,要深信五戒十善,可以离苦得乐。要认真修行,坚持到底,必获人天胜果,进而趣向声闻、缘觉、菩萨、乃至无上菩提。能如此,对国家来说,这样的人也是一个爱国亲民,奉公守法的好公民。下面再谈谈四摄、六度的道理。佛菩萨教化众生,有折服、摄受二个方法。对刚强难化众生,好言不听,善法难调,必须用威严折服,使他们知所畏惧,才能离恶向善,所以有内本慈悲,外现威武,金刚怒目的大威德相,这是对顽强众生的一个方便方法。好比父母对不听话孩子的严厉责罚,目的是希望他好好向上,直到他们肯听话,还是用摄受方法的。

       四摄的“摄”字有导引、摄受之义,“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菩萨摄受众生时所应坚持的四种方法:

       第一,布施,有三种施:①财施,以金银、财宝、饮食、衣服、医药等物惠施众生,这叫外财施;以体力脑力,施舍他人,这叫内财施。②法施,顺应人们的请求,将佛法道理讲给他们听;将佛经印送给人看;或将自己礼诵修持功德回向众生,这都是法施。③无畏施,对疾病者,施与医药;对迷路者,指明方向;对冤仇者,调解道歉;对受灾者,解救危难等等,凡促使世界和平,社会安宁的,都叫无畏施。

       第二,爱语,《心地观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既是父母,自然亲爱。《华严经》说:“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能随顺供养诸佛,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古德说:“今生人见欢喜者,前世见人欢喜故。”因此,我们对人说话,都要和颜悦色,善言慰喻,说诚实话、质直语,调解语、柔和语,使他对三宝起恭敬之心,方能依教奉行。

       第三,利行,《普贤行愿品》说:“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我们修菩萨行的人,于身口意三业,做事、说话,存心动念,要以利益众生为出发点,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人们自然欢喜受教。

       第四,同事,《观音普门品》说“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观音菩萨普门示现,随类化身,同止同作,同学同修,即然志同道合,便易成就菩提。以上四摄法,都是菩萨利益众生的方便。“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作佛事。”即是此意。

       以下再谈六度。度字,含有济渡、转化之义。印度梵文是“波罗密多”意思是到彼岸。亦即:能度过生死苦海,到快乐的彼岸。六度就是使人度过生死苦海的六种方法。这六种方法就是:

       一、布施度悭贪,

       二、持戒度毁犯,

       三、忍辱度嗔恚,

       四、精进度懈怠,

       五、禅定度散乱,

       六、般若度愚痴。

       一、布施 :布施就是以福利恩惠施舍给别人,《无量寿经》上说:“布恩施惠”叫做布施。布施可以分为三种:

       ①财施:就是把金钱财物施舍给别人,譬如我们解衣推食,慷慨解囊,或济助穷人,或供人急需,都叫作财施。又替人出力做事也是财施。

       ②法施:指人格上的启发,学问上的指导。能多把佛法的道理说给别人听,如讲经,赠送经书等等,使人能够得到做人处世的正确方法,都叫法施。

       ③无畏施:指解救他人的患难,使人免除恐怖和不安。别人遭遇不幸,我们好言相慰,并帮助解决困难,济危救急,在苦闷、沮丧时,鼓舞他的勇气和信心等。这都叫做无畏施。

       布施应该从慈悲心出发,欢欢喜喜的舍施,不要有我是能施的(产生优越感)你是被施的(轻贱感),以及计较所施的财物数量多少,值价贵贱等等。甚至还想得到报应,或要人家用种种方法感谢你。这样都是不对的。

       二、持戒 :戒有防过止非的作用,一般信佛学佛的人,都要遵守戒律,远离过失,才能身心安定,开发智慧,圆成佛道。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等多种,可分为三种类型,(详细条文在戒本)称三聚净戒。

       ①摄律仪戒:是遵守佛制的戒律不作一切诸恶(作即犯戒)。

       ②摄善法戒:奉行一切诸善事(不作善事即犯戒)。

       ③摄众生戒:广修一切善法以益利众生(不救度众生即犯戒)。

       上面三种戒法,从身体上,行动起居,端庄有礼,不犯威仪,不作诸恶事,不说诸恶语,一切恶都断了。第二步进而做一切善事造福人群世界。第三步修一切善法,使心地明净,并以此法教导一切众生,同得安乐清净境界。佛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就是这个意思,持戒在佛法上是多少重要的一环。

       三、忍辱 :他人对我的打骂、讽刺、诽谤、侮辱、冤屈等等横逆境界中,而能忍受,不生?恨心,报复心,退悔心。是学佛法,做善事中所不可缺少的修养功夫,古人曾经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何况学佛是长久伟大的事业呢?我们艰苦所积累的功业,若不忍辱,会被一念?火所毁灭。经中所说的“一念?心起,百万障门开。”就是这个道理。《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学佛的人要有宽大胸襟,高深涵养,人?我不?,人恼我不恼。怜愍恶人的侵犯,是他们没有知识不懂道理的缘故。为了实现伟大的的事业,在向善路上要有坚定信心。不为逆境的苦所妨碍,也不为顺境的享乐所转移,更不为寒、热、风、雪、饥、渴、老、病等所动摇。在修习佛法中。了达一切的本自不生,皆是缘生无性,不论此法他法,动中静中,都是一致,这是忍辱功夫高深的成就,我们要好好学习。

       四、精进 :精进就是一往向前的意思,精是不杂,进是不退。六度中其它五度都要靠精进才能成就。 我们做一件事,要想成功,一定要有恒心地不断努力,才能达到目的。学佛是大事更加如此。譬如种田,今天锄二锄,明天锄二锄,哪会有收获。如打洞,东钻钻西钻钻,一个洞也打不通。那十八般兵器,每件都学学停停,哪会学好武艺。因此要精,要勤,要一门深入。当然更要克服前进中的种种困难,常自勉励;学业不进则退,时光一去不返。人家能做到的,我为什么不能做到,以及人命无常的道理,要有不达目的誓不退休的决心。

       五、禅定 :梵语禅那,此云静虑,六祖惠能大师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也称一心研修为禅,一念静止为定,是扫荡心中一切妄想,使心专注一境的功夫。禅定在佛学中,占重要的位置,故有“无定不成佛,无佛不在定。”之句。没有定不能开发智慧,当然不能成佛了。修习禅定要有清静的环境,减少财、色、名、食、睡的贪欲,消除?恨心,平时行动合乎清净戒律,注意昏沉,散乱二种干扰,盘腿趺坐,调身、调息、调心。祖师有“外息诸缘,内无喘息,心如墙壁,可以入道。”的四句话可以概括一切。(详细可看静坐入门,小止观、六妙门等书。)坐禅到一定功夫,会出现种种清净、快乐、奇怪的境界,此时不可贪着及生邪念,否则会走入歧途,着魔发狂,不可不知。修禅必须有师父指导,以持戒为基础,因戒生定,由定发慧,这是学佛的规律。禅定功深,能得初禅、二、三、四禅乃至灭尽定,种种大定。那时行者身心快乐,得未曾有,非世上一切快乐可比,能生色界无色界天,直至了生死,证涅槃。

       六、般若 :般若是梵语,译作智慧,它含义深广,有了知,分别、简择、决断等许多意义。是通达真理的最高智慧,它圆融无碍,而又灵明自如,非一般文字语言所能说得透彻,仅能在譬喻中领会其精神,如云:“般若如大火聚,触之皆烧,犹如锋利无比的宝剑,无所不斩,般若了知一切法而不染一切法,好比明镜远近皆能照见而不执著等等,在六度中它是眼睛,使修行者不走错路而落坑碰壁,上面诸度中没有般若就不彻底,不究竟,不能到彼岸,不叫波罗密多了。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智慧,修习佛法,没有智慧,不但时倍功半,而且还会走到邪路上去。可见般若的重要性,它使人们从相对真理引导到绝对真理的唯一法门。以上六度,是菩萨自行化他,利乐有情的大行大愿。这六度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行者应六度齐修,不可偏废。假使持戒而不布施,则不能摄化有情;布施而不持戒,则难以进修定慧;忍辱而不精进,则道业难成;精进而不忍辱;则魔障难消;禅定而无智慧,则固执不通;智慧而无禅定,则凡情易动。因此,我们要大发菩提心,学菩萨行愿,广修六度万行,直至圆成佛果。

       总之,五戒十善,四摄六度,都是佛教信徒的基本修法,也都是从人间凡夫走向成佛的必由之道。赵朴初会长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就是希望大家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自觉地共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人间的极乐世界。(阳音)

拜佛有什么讲究?

       要文这几句话的意思么?这几句话有点小意思在里头。就是凡夫啊都想知道自己今生好不好,有没有财,於没有福,顺不顺,长寿不长寿。寺院前的香炉的烟都可以熏到第九层天了。这么多的香客,只求自己心里的愿望,却没有求脱离生死,轮回,回归自性作佛的~!

       1、在庙里按顺时针方向行走拜佛,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靠边行走。

       2、进庙前沿尽量不要走中间,沿阶梯边沿而上,男左女右,进门时尽量不要走正门,因为方丈门朝晚课时都是从正门进的,而沙弥等从偏门进,所以为了和寺院一致,大家都尽量应该从偏门进。

       男左女右,女人进去时尽量跨右脚,出门时也从偏门出就是,不要踩在门槛上(一般寺院门槛做得很高)。进庙门的时候,不要踩门槛。

       3、心要虔诚,要茹素,手要干净;不要在庙堂里大声喧哗以及说无关的“唠叨话”,不要用手指点佛像,不可大声喧哗和讲不吹幕坝铩,不要跨过蒲团。

       4、去道观许愿是要还愿的。一年愿望实现后回来,方法进去问人就可以了。如果没许愿光是拜,就不用。寺院一般是不用还愿的,但是你最好许个做多少善事的愿。就发愿来促使你本身的许愿。

       5、不要不经寺院同意采摘寺院管理范围的花果,私自拿供品等物,这也是不对的行为,叫“偷盗四方常住”也要获果报的。

       6、寺院通常有经书赠送的,不要忘了请几本,世间之物还有什么比经书更珍贵的

       7、请来的经书护身符不可随意放置,应该取干净的书柜放好。同房时房间切不可有佛经护身符等法物,因为护身符等是护法护身的,沾上邪气将会起不到作用,这才是切记的。

扩展资料

       拜佛注意事项:

       香不能叫“买”而应该叫“请”。自己请自己的香,不能由别人付香火钱。

       最好用自己的火点燃香(三支即可,不需要大把大把的烧),面朝大殿的大门(现在为了防止火灾,一般不可以在大殿里烧香了),双手轻握三支青香(男的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士反之),突然向上方一提,燃烧的火随即会熄灭,千万不能用嘴去吹灭

       进庙烧香,意思是点燃自己的心香,点灯是点亮自己的心灯,这时就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使自己得到智慧等等。所以烧可以烧一枝,可以烧两枝,最多烧三枝。一支敬佛,一支敬法,一支敬僧。

       进庙烧香,可以自己带,也可以从外头买,不过一般大殿上都备有香,所有你可直接用,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你可以往功德箱中放点功德钱,如果困难,放心菩萨不会怪罪你的,你拜了佛也一样有功德。

       庙里的垫子中间是给出家人拜佛用的,在家人男人跪拜用左边的,女人用右边的。

       百度百科:拜佛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佛前十不求”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