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热门景点 热门景点

八达岭长城简介和历史_八达岭长城简介和历史背景介绍

zmhk 2024-05-15 人已围观

简介八达岭长城简介和历史_八达岭长城简介和历史背景介绍       八达岭长城简介和历史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话题,它涉及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我将尽力为您解答相关问题。1.八达岭长城基本介绍八达岭长城基本介绍     

八达岭长城简介和历史_八达岭长城简介和历史背景介绍

       八达岭长城简介和历史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话题,它涉及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我将尽力为您解答相关问题。

1.八达岭长城基本介绍

八达岭长城简介和历史_八达岭长城简介和历史背景介绍

八达岭长城基本介绍

       八达岭长城属于北京人文景观的著名旅游去。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全长一万二千多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长城始建于秦始皇时期,经过历代的增补修筑,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长城几乎都是明代所建。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是明代长城的精华,这里是长城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达1015米,地势险要,城关坚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登上八达岭长城,极目远望,山峦起伏,雄沉刚劲的北方山势,尽收眼底。长城因山势而雄伟,山势因长城更加险峻。

       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发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八达岭万里长城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1991年,在全国名胜四十佳评选中,八达岭名列榜首。

       八达岭长城在北京北部延庆县境内,距离北京市70多千米.高速公路穿山而过,从北京驱车40分钟便可到达.在这里长城如巨龙一般在崇山峻岭之间沿山脊蜿蜒曲折,烽火台和敌楼密布。墙高7.8米,顶宽7.8米。游人可以登城领略长城的雄伟和工程的浩大、艰巨。

       八达岭自古便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春秋战国时期为防御北方民族的侵扰,在此修筑了长城,至今仍见残墙,墩台遗存,其走向与今明长城大体一致。八达岭是峰峦叠嶂的军都山风吹草动的一个山口,明代《长安夜话》说: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可见八达岭的地理战略地位。明代为了加强防御,对八达岭长城进行了长达八十余年的修建,并将抗倭名将戚继光调来北方,指挥长城防务。经过八十余年的修建八达岭长城成为城关相联、墩堡相望、重城护卫、烽火报警的严密防御体系。历史上八达岭长城是护卫居庸关的门户,从八达岭长城至今天的南口,中间是一条40里长的峡谷,峡谷中建有关城“居庸关”,这条峡谷因此得名“关沟”,而真正扼住关口的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高踞关沟北端最高处,这里两峰夹峙,一道中开,居高临下,形势极为险要。古人有“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如建领,如窥井”,“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之说。可见当时居庸关只是一个关城,真正的长城是修建在八达岭。八达岭山口的特殊地形,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在这时修筑长城具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八达岭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第一帝王秦始皇东临碣石后,从八达岭取道大同。再驾返咸阳,肖太后巡幸、元太祖入关、元代皇帝每年两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间、明代帝王北伐、李自成攻陷北京、清代天子亲征八达岭都是必经之地,近代史上,慈禧西逃泪洒八达岭、詹天佑在八达岭主持修筑中国自力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孙中山先生登临八达岭长城等,为今天留下了许多历史典故和珍贵的历史回忆。

       八达岭长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建于明代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嘉靖、万历年间曾加以修葺该段长城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

       八达岭长城碗蜒于崇山峻岭之间,依山而建,高低起伏,曲折绵延。八达岭位于居庸关外口,有东、西两座关门,东叫“居庸外镇”,西称“北门锁钥”。关城东窄西宽,长城从“北门钥锁”关门城合台起依山而筑,城墙高低不一,平均高约7.5米,顶宽约6米,可容五马并驰,十人并行。该段长城的墙体是用整齐巨大的条石铺成,有的条石长达2米,重数百斤。内部填满泥土和石块,墙顶地面铺满方砖,十分平整。墙顶外侧筑有高1.7米的垛口,上有了望孔,下有射击洞,内侧建有宇墙。城墙每隔一段,筑有一个堡垒式的方形城台。城台有高有低,高的叫敌搂,是守望和军士住宿的地方;低的叫墙台,高度与城墙相差不多但突出墙外,四周有垛口,是巡逻放哨的地方。在制高点上还设有烟墩,即烽火台,是古代传递警讯的设施。

       登上万里长城,你可以看到脚下的长城依山就势,蜿蜒起伏,如一条不见首尾的巨龙在绵绵山岭上翻滚爬动,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令人叹止。这里的自然景观也很有特色,春夏秋冬四时都有佳境。最是春化铺锦,夏绿叠云┄漫道红衰翠减,爱丹林浓染,秋气澄清。更冬来莽莽雪岭,玉龙腾春,风光尽收方寸。望关山,无限古今情,却不解,今古何所别。万里长城万里长,两千历史不尽言;欲要看尽数千古,长城不登好汉无。

       “不到长城非好汉”,到北京不登长城,犹如到上海不游城隍庙一样,是不可想象的。迄今为止,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尔夫人等在内的三百多位世界知名人士曾登上八达岭一览这里的山河秀色,您能错过吗?

       八达岭要塞

       八达岭

       位于关沟的北口(外口),从此可南通北京,北至延庆,西达大同,东抵永宁等地。因其"路从此分",四通八达而故名。八达岭最高峰为海拔1000米,其岭口两峰夹峙,扼控交通,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古人说:"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的确如此。在古代,八达岭历来是保卫中原地区的战略要地,元、明等各朝,均设重兵把守。

       关城(瓮城)

       八达岭长城筑有东西两座关城,东为"居庸外镇"城门,西为"北门锁钥"城门。两门相距43.9米,瓮城面积达5000平方米,处于海拔600米处。现存关城为明代弘治十八年(1505)建筑,是万里长城中最著名的关隘之一。"居庸外镇"一词,系指此处为居庸关的前哨阵地。"北门锁钥"一词,典出宋朝的宰相寇准。宋辽双方议和后,寇准就不在朝中任职,而来到大名府作镇守。辽国使臣路过大名府见寇准于此,便诧异发问:宰相大人怎能来此?有何贵干呢?。寇准严肃地对辽臣说:"朝中无事,北门锁钥,非镇不可口罗!"后来,人们便把北方的边防重镇,称之为"北门锁钥"了。

       岔道城

       在八达岭火车站附近,有一座气势雄浑,建筑坚固的大城堡,这就是"北门锁钥"关城的前哨指挥部--岔道城。据《居庸志略》载:"八达岭为居庸之禁扼,岔道又为八达岭之藩篱"。当时设有"把总"三名,驻兵八百员,在八达岭长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军事防御作用。

       古炮

       陈展于八达岭关城内登城入口处的马道旁,共有五尊铁炮,为当时的先进武器之一。其中最大一尊炮筒长2.85米,口径105毫米,射程达千米以上,威力甚大。炮身上刻有"敕赐神威大将军"字样,为明代崇祯十一年(1638)制造。该炮是1958年从八达岭东十余里的张堡地方运来的。另外四尊牛腿小炮,为1957年整修长城时的出土文物,同时还发掘出数百枚炮弹,均为明朝制品。据《武备志》记载:"古代以机发石,其机之木架,形如虎蹲。后来使用火炮,炮身短而粗大,以发开花弹者,名虎蹲炮,俗称田鸡炮",由此可见当时武器情况之一斑。

       城墙

       八达岭长城,是明代万里长城中最典型、最高大雄伟的一段。其城墙外皮,均用大城砖或重达二千多斤的花岗岩条石砌成,内夯泥土碎石,特别坚固整齐。墙体平均高7.8米,墙基厚6.4米,墙顶宽5.8米,可容五马并骑,十人并进。于墙顶的外侧,筑有1.7至2米高的堞墙与垛口。垛口下侧开一小洞,叫射洞,用于射箭。同时,在墙顶内侧还砌有宇墙,俗称女儿墙,起安全作用。宇墙一侧,每隔一定距离开辟券洞门一座,内铺石阶可登墙顶。墙面均用方砖铺成,石灰填缝,十分齐整,寸草难生。其两侧还设有流向内侧的排水沟和吐水嘴等。从军事防御出发,各种建筑均极为讲究,固若铜墙铁壁,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才能。

       城台

       又称墙台。指稍高出长城墙顶,四周砌有堞墙、垛口、射洞等平台型建筑。此是古代士兵们的巡逻放哨之处,以及发生战争时进行据守防御的地方。例如八达岭关城门顶的平台,即为城台。

       敌台

       亦叫敌楼、碉堡,建筑于长城墙顶。一般为四方形或长方形,分上下两层。上层设有望口和射洞,并置有燃放烟火的信号设施;下层辟有券门、楼梯,可供士兵暂歇或存放武器之用,为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设施之一。

       战台

       修筑于长城沿线的交通要道或地势险要之处,为碉堡式建筑,有一、二、三层之分,规模大小不一。内可储兵器、弹药及其他战略物资,作用大于敌楼。据明代刘效祖所著《四镇三关志》记载,在戚继光的规划和督办下,从山海关至北京的长城沿线,共筑敌台、战台一千二百座(原计划要建三千座)。当遇战争爆发之时,在敌台上可"从上临下,用火器、佛郎机、子母炮更番击打","器用尽以火炮代之"。一个战台一般需30人守台、30人守垛,分6伍,备火药300斤。此外,在战台上还存有神箭、铁棍,以及数以千计的大小石块,同时还储备一个月的口粮和用水等。这种"制作久而弥精,心思熟而愈巧"的战台设施,既可出击,又可据守,并可与长城上的城台、敌台(敌楼)等军事设施密切配合,以组成密集的火力网,大大地增强作战威力,有效地阻击敌骑进攻,在军事防御上起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战术作用。

       烽火台

       为一座座独立据守的碉堡,建筑于长城沿线两侧的险要之处或视野开阔的岗峦上,属长城防御工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每距五至十里筑一台,每个台上设有五个烽火墩,为供燃放烟火报警,传递军情的专用设施。如遇敌情,白天燃烟称"燧",夜间点火叫"烽"。据说古时曾掺狼粪烧烟,其烟可直冲云天而不散,所以烽火台亦?quot;狼烟台"或烟墩之称。自明代成化二年(1466)起,燃放烟火还加硫磺、硝石助燃,同时还鸣炮为号,根据敌军的多少,对燃放号炮的数量也有明确规定。敌人百余人左右燃一烟、鸣一炮;五百人举放二烟二炮;千人以上放三烟三炮只要一台燃放烟火,便逐台相传点燃,设于远处的指挥机构,就可以迅速得知敌情。这是古代行之有效的科学通讯方法。我国约在二千七百多年前的周朝就已采用了。

       好了,今天关于“八达岭长城简介和历史”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八达岭长城简介和历史”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